2024-08-28 15:46:01 作者:劉雨泉
(組圖)鈞瓷瓷器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是將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信仰、藝術、思想和習俗等豐富的文化特征,通過教育、家庭、社會活動和媒體等多種途徑傳遞給后代的過程。這一傳承不僅僅是對傳統(tǒng)的復制和重現(xiàn),更蘊含著創(chuàng)新與適應時代變遷的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涵蓋了語言、音樂、舞蹈、戲劇、傳統(tǒng)工藝等多種形式,而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則需要通過實踐、表演和教學不斷得以延續(xù)。然而,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實踐受到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擠壓,年輕一代可能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興趣,甚至認為其已然過時。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技能和知識依賴于口耳相傳或師徒制度進行傳承,隨著老一輩藝人或傳承人的減少,如果沒有足夠的年輕人愿意接過這份文化的火炬,這些珍貴的文化形式便將面臨滅絕的危險。
鈞瓷,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釉色和釉面效果,鈞瓷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一。曾幾何時,鈞瓷是宋代宮廷的御用瓷器,當時每年皇家僅保留36件,其余則深埋于土中,民間不得擁有。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為之留下了無數(shù)贊美的詩文,彰顯了鈞瓷在文化上的獨特地位。
鈞瓷最為人稱道的是那變幻莫測的釉色,尤其是鈞紅與月白釉。其另一大特色在于窯變技術,使得每一件鈞瓷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釉面上常見的“魚子紋”“龜裂紋”“蚯蚓走泥紋”等紋路,賦予了鈞瓷極高的藝術價值。由于自然變化,鈞瓷展現(xiàn)出“海棠紅”“胭脂紅”“玫瑰紫”等多姿多彩的釉面,打破了宋代前期中國陶瓷非青即白的格局,形成了極具生命力的彩色鈞瓷。
作為一名90后的鈞瓷文化傳承人,我在現(xiàn)代時尚與古典鈞瓷文化的傳承之間,始終在探索一條適合于鈞瓷的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我的鈞瓷家族早在120年前便開始了最基礎的制瓷工藝。我的高祖父在100年前是一名碗匠,憑借手工制作碗具勉強維持生計。太爺爺則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保留了相對粗糙的鈞瓷工藝。改革開放后,隨著國營鈞瓷廠的建立,太爺爺成為了國營廠的鈞瓷學徒。由于家境貧寒,作為接班人的爺爺每天清晨四五點鐘便被太爺爺叫醒,進入窯洞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勞作以養(yǎng)活家中八口人,直至晚上十二點才能回家。經(jīng)過十多年的奮斗,太爺爺把學到并積累的制瓷工藝全部傳授給了爺爺。
20世紀70年代末,爺爺劉瓷輝創(chuàng)辦了鈞瓷歷史上第一家民營窯口,并于1982年正式成立瓷輝鈞窯。
瓷輝鈞窯占地26640平方米,創(chuàng)辦窯口至今,共有一座煤窯,一座柴窯,三座氣窯,一座實驗窯口等,共有1600余種鈞瓷器型,自主研制釉料配方130個。茶具年產(chǎn)量達10萬只以上,鈞瓷花瓶年產(chǎn)量達一萬件。
瓷輝鈞窯,歷經(jīng)六代傳承的鈞瓷世家,每一代人都肩負著傳承鈞瓷藝術的責任與使命。瓷輝鈞窯的傳承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xù)。
(組圖)鈞瓷瓷器
在爺爺和父輩們的共同努力下,鈞瓷的燒制技藝得到了全面的傳承。我的父輩們在創(chuàng)作鈞瓷作品的過程中,既保持了老一輩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又創(chuàng)新性地實驗出更多釉料的配方和造型工藝。
從小,我常常背著竹筐跟隨爺爺上山挖取燒制瓷器所需的原材料及泥土礦物質。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我除了延續(xù)爺爺畢生創(chuàng)作的配方,還努力融入新時代的品牌意識與IP意識。在燒制過程中,注重提升劉氏鈞瓷的品牌辨識度,努力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為鈞瓷的未來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瓷輝鈞窯作品釉色特點層次感多,立體感強,乳光瑩潤,渾厚透亮,變化多端,鈞瓷作品窯變渾然天成,每個釉面都能幻化出奇妙的景色,構成一副副嘆為觀止的神奇圖畫,作品氣勢宏大,風格鮮明。題材主要以大型人物、動物雕塑、大型鼎爐、桌椅、收藏級鈞瓷花瓶等實用型作品為主。瓷輝鈞窯敢于探索新的釉方和器型,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色佳氣足”“造型變化多樣”“釉色絢麗潤澤”的劉氏獨特風格。
在瓷鎮(zhèn)神垕,以鈞瓷為紐帶,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和延續(xù)在師徒、父子之間已維系千年。鈞瓷人一代代薪火相傳,開枝散葉,中國鈞瓷才有了百花齊放的繁盛局面。瓷輝鈞窯非遺技藝也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綻放出新時代光彩。
劉雨泉,生于1990年,擔任瓷輝鈞窯技術總監(jiān),副總經(jīng)理等。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鈞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瓷輝鈞窯”的第三代傳承人,CCTV《藝術名家》欄目特聘名譽教授,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