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17:31:38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合肥3月16日電 題:安徽廬劇“接棒”傳承煥生機 專業(yè)院團青年演員占比近半
中新社記者 張強
“安徽現(xiàn)有國營廬劇藝術院團6個,演職人員230多人、青年演員占比近半,年演出場次超1400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挑大梁?!钡谌龑冒不帐]劇研究會會長、合肥市廬劇院院長段婷婷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距今有200多年歷史的廬劇,流行于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qū),與徽劇、黃梅戲、泗州戲并列為安徽四大優(yōu)秀劇種,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唱腔來自于民歌,表演樸素而活潑,鄉(xiāng)土氣息較濃,擁有較大的觀眾基礎。
近年來,為加強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安徽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送戲進萬村”“送戲進校園”等活動在該省各地開展,這為廬劇提供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如今,安徽全省廬劇院團年均新創(chuàng)大小型劇目約10個,年均復排傳統(tǒng)大小劇目2臺至3臺;在中國各地匯演、展演,積極參加全國性、區(qū)域性大賽,屢獲殊榮。
段婷婷介紹,作為國營廬劇院團“領頭羊”,合肥市廬劇院近年來已先后培養(yǎng)兩批廬劇青年演員和樂隊急需人才。“我們計劃建設一支能夠創(chuàng)作和演出大型精品劇目的隊伍,創(chuàng)作出更多民眾喜聞樂見的劇目,讓廬劇走得更遠。”
與國營廬劇院團相比,安徽民營廬劇院團發(fā)展亦成績顯著。合肥雨中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宣祥友介紹,安徽現(xiàn)有民營廬劇院團超200個,主要集中在合肥,從業(yè)人數(shù)近4000人,年平均演出2萬多場?!懊駹I廬劇院團是‘輕騎兵’,‘主攻’小型劇目創(chuàng)排和基層匯演?!?/p>
宣祥友說,近年來,安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搭建展演交流平臺等一系列舉措,幫助民營院團緩解從業(yè)人員年齡偏大、業(yè)務水準不高、后繼人才匱乏等問題?!半S著政府、社會對戲曲發(fā)展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民營廬劇院團未來發(fā)展肯定會越來越好?!?/p>
廬劇能夠重煥生機,離不開老中青三代“廬劇人”默默堅守和“接棒”傳承。
收徒傳藝、在4所老年大學任教、帶領演出團隊走街串巷……今年91歲的“廬劇皇后”、非遺傳承人丁玉蘭,依然活躍在廬劇傳承一線。為了更好地傳播廬劇、走近年輕人,丁玉蘭還開通了微信和直播賬號。
“早上8點半打卡上班,沒有周末,晚上加班是常態(tài)。前段時間剛生完一場病,可我的時間還是安排滿滿的。”丁玉蘭說:“退休后基本上沒有休息過一天。因為熱愛,想在有生之年,傾我所有,為廬劇傳承多做點事?!?/p>
“90后”合肥市廬劇院導演、演員陳勝超,對于戲曲前途持積極態(tài)度。他說:“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體,包含了歌舞詩畫等藝術門類,它早已扎根在中國人的骨子里了,丟不掉的?!?/p>
作為新生代,陳勝超認為,廬劇發(fā)展應深挖經(jīng)典傳統(tǒng)劇目。歷史浪淘留下的經(jīng)典一定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傳統(tǒng)劇目里的古戲服、配飾也深受年輕人喜愛。
同時,要與時俱進,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和3D、光影特效等新科技。特別是自媒體,不僅為年輕演員提供很多展示平臺,更是拉近了古老戲曲和年輕人距離。
“我們應該文化自信,從業(yè)這么多年,常聽到人們說西方的莎翁戲劇怎么好怎么好,其實,在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中國,也有湯顯祖,也有《牡丹亭》等,他的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标悇俪f。(完)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