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16:15:56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郎紹君
2019 素心 55x70CM
田黎明的畫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好評,是因為他的畫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更為重要的是,他的風格沒有變質(zhì),仍然是中國畫。首先,他的風格基本上是從傳統(tǒng)的“沒骨”來的,但卻又把沒骨法放大,即在沒骨法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在以前是很少見的。此外,田黎明又加入了光的因素,形成了一種意象化的光,這樣的手法靠近了傳統(tǒng),實際上,這是對傳統(tǒng)沒骨法的一種豐富和發(fā)展。
“筆簡意足”的沒骨法
一般而言,沒骨法分為兩種,一種是色彩的沒骨,一種是水墨的沒骨。宋代的《百花圖卷》,是畫得很工的沒骨。史載梁時張僧繇始用沒骨之法,系從天竺傳來,清代王學浩認為此法始于唐代楊升,歷史上山水畫也有這種沒骨,完全用顏色來畫山水,人物畫也有,像梁楷的那種風格基本上就是沒骨法。沒骨比較突出的發(fā)展是到了惲南田以后,惲南田畫花卉基本是采用沒骨的方法,在這點上做得非常突出。在我看來,田黎明繪畫的樣式、風格、趣味、格調(diào)等全都是圍繞著沒骨法來進行的,比如在1988年第一屆中國畫院主辦的水墨展上,他獲獎的那幾幅作品,非常明顯,全都是用沒骨的方法完成的。如《帶著草帽的老頭》,雖然非常簡單,但全都采用了沒骨的手段。后來他又在沒骨的基礎上融入了淡墨、淡色,加入了光的因素,之后又加了一些用筆的方法,這樣在沒骨中又融入了筆法,這些筆法中有書寫的意味,但顯現(xiàn)的不是勾線,而是塊面結(jié)構(gòu)。
田黎明成熟期的作品,人物造型上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簡樸”二字概括。他的作品,雖屬“簡”筆,即“筆簡意足”,有意弱化了人物的個性特征,忽略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典型情態(tài),而將他們的形象風格化,并由這種風格化的造型暗示出一種內(nèi)在的“意”來。這種風格特質(zhì)和背后的意蘊,正可以用“簡樸”的“樸”字概括。
2018 山上陽光 紙本水墨 260x130CM
來自自然源自心靈的光
有的評論說,田黎明對光的刻畫與印象派有關,這似乎并不準確。印象派畫家重視光,田黎明也重視光,這一點是相近的,但田黎明對光的理解、對光的處理,與印象派對光的處理完全不相干。在印象派畫家那里,光即是自然的光,與色不分離,是色的來源,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光照其色彩也不同;而在田黎明這里,光來于自然,也源自于心靈,光與色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簡言之,田黎明畫中的光,主要是根據(jù)畫意之需“創(chuàng)作”出來的,與印象派的描繪自然光色是兩回事。
田黎明的畫特別和諧,這種境界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素描中所沒有的,它們(西方現(xiàn)代藝術)基本上都是矛盾、沖突、對抗、激烈、變形,丑怪、不安的一種狀態(tài)。而田黎明的這種和諧之美是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是傳統(tǒng)的一種精神,但是在形式上又有一些水彩的因素。他從印象派的光的表現(xiàn)上受到啟發(fā),但是他并沒有純粹模仿印象派的東西,像莫奈畫的草垛,就是描繪從早上到晚上光的變化。實際上,印象派非常接近自然規(guī)律,對光進行很科學的分析,比如描繪傍晚的光的時候,可能就增加了紫色調(diào),而中午的光黃調(diào)子比較多,早上的光藍調(diào)子比較多,再加入一些環(huán)境色。印象派的產(chǎn)生與科學的發(fā)展尤其是光學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田黎明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因素,但是他有一種創(chuàng)作性,并且他不是突然發(fā)生變化的,即不是心血來潮——看著這個東西馬上就做出來了,而是選擇了這條道路以后,一點一點地往前推,是一種漸變性的。并且對于外來的因素也是一點一點地吸收,這是與他的個性有關系的。
田黎明畫作中的光,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首先,通過斑駁陽光的感覺(只是“感覺”而已),賦予畫面以自然生命的活潑,這活潑與人物的靜謐形成照應。其二,他們帶給畫面一種撲朔迷離的氣氛,這氣氛恰好烘托人物形象的“簡樸”,令人覺得那是跟氣象萬千的大自然相與共的“簡樸”。其三,它們大大小小灑滿畫幅,一方面對空間縱深感有所消解,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空間的豐富性,甚至造成一種光照無常、欲真又幻的效果。其四,它們也和人物造型的“簡樸”一樣,比寫實性描繪更具有“間離效果”,即距離物的真實世界更遠一些,從而有助于把觀者帶入畫家所醉心的意境即精神世界之中。
2020 紅 紙本水墨 70x40CM
2020 藍 紙本水墨 70x40CM
2020 綠 紙本水墨 70x40CM
風格是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
有人認為田黎明的藝術不是來源于西方的,也不是來源于傳統(tǒng)的,而是來源于生活的。我認為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恰當?shù)卣f,田黎明的藝術之源頭既有生活的又有傳統(tǒng)的,也有西方的。而作為一種圖式,最早的源頭一定是前人的繪畫,即中國傳統(tǒng)繪畫;另外他也學過素描。后來他在軍事博物館住,于是就經(jīng)常去八一湖游泳,并由此而受到水中光斑的啟發(fā)。上述的說法并不準確,一個畫家往往被傳統(tǒng)、西方、生活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但是很難說哪一部分一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因為都融合在了一起。
很多人喜歡田黎明的繪畫,當然,也有很多的模仿者。但是如果只是模仿的話,永遠也達不到他的水平,因為一種風格、一種樣式的形成,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并且要有天賦和各種機遇。而模仿者不可能和田黎明有相同的條件和環(huán)境,加之自身截然不同的因素,所以模仿的只是他的形式,而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即便模仿的再像也沒有任何意義。當然,田黎明現(xiàn)在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他的學生中肯定有不少人模仿他,其實學生在某一個階段模仿老師是很正常的,但是最后如果要超越老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現(xiàn)在有很多人模仿別人模仿得很像,比如我曾經(jīng)在一個拍賣場看到了一批模仿黃胄的畫,應該說他比黃胄的技巧還要精致,但是恰恰就因為這種精致,反而失去了黃胄的那種豪氣。所以藝術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一種很天性的東西,是無法模仿的,即有一些不經(jīng)意的東西,卻是神來之筆,自然流露而使人無從學習,學的只能是其技巧與方法。
回顧一下中國的傳統(tǒng),比如李郭派、董巨派等,他們絕對不是單純的繼承傳統(tǒng),而是一定有自己新的創(chuàng)造,否則不可能自成一家并且影響至今。田黎明也一樣,他的繪畫樣式是自成一家的,是任何模仿者都達不到的境界。比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都是大師,迄今為止模仿他們而成為名家的少之又少,因為他們的風格都是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
如果這其中有一個核心的話,那就是精神,比如中國藝術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個性與技法的統(tǒng)一,或者強烈的感情等。在這個角度上,具體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貌必然也不相同。比如齊白石的繪畫,雖然很直、很露、很簡單,但是卻充滿了趣味,而他的模仿者卻恰恰失去了這種趣味,只是單純地剩下了直與露。
2019 光陰 45x70CM
2017 松的生活 54x46CM
求新的同時要求好
最后,我想說,對于田黎明而言,我認為他的這種風格相對來說堅持的時間已經(jīng)夠長了,現(xiàn)在開始有一點重復,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在漸變,比如與以前不同,他現(xiàn)在也開始畫一些見筆的作品。我也常跟他探討說:不能一直守著光、守著沒骨,應該適當?shù)卦黾右恍┬碌囊庾R,可以嘗試著畫一些不太平和的作品。其實在這個方面他是有余地的,而且他在畫這種風格之前也畫過一些其他的風格。他在別的方面不是沒有能力,但是具體要怎么發(fā)揮只能靠他自己去實現(xiàn)。我認為首先他應該有一個沖破變化的動機,找對一個目標,但是這種變化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實,田黎明也在考慮,因為他現(xiàn)在面臨著一個分化的問題。實際上,所有成名的畫家都會面臨這個問題。當然,我反對一種看法——就是只要變就好、只要新就好,曾經(jīng)和任惠中有過一次爭論,他的觀點就是首先要新,其原話是:“先求新,后求好”,只要新就好。而我認為求新是可以的,但求新的同時一定要求好。對于中國畫而言,甚至對于任何藝術而言,絕對不能把新作為一種目標,因為藝術最終的東西一定要好,要有質(zhì)量,要能打動人,要有感染力,而新的東西未必能涵蓋這些內(nèi)容。(中國周刊/郎紹君)
田黎明,國畫家,1955年生于北京。1991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歷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畫學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F(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中國畫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田黎明擅長中國畫山水、人物,他的作品追尋中國文化平淡天真的美學理念,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創(chuàng)作法則,在中國水墨畫中運用了光的表現(xiàn)方式,并以人文感知來體驗自然、社會、人的精神境界。
田黎明在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步探索出融染法、連體法、圍墨法等中國畫沒骨水墨表現(xiàn)方式,并在傳承傳統(tǒng)沒骨法基礎上深化和完善,在創(chuàng)作中將中國畫色彩向著澄懷精致、平淡天真的理念去拓展,以意象的中國畫色彩風格和清雅含蓄、自然清新的表現(xiàn)方式表現(xiàn)時代審美意蘊。
1988年,田黎明創(chuàng)作《小溪》《老河》《草原》沒骨人物畫,呈現(xiàn)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繪畫理念。1991年研究生畢業(yè)創(chuàng)作《向日葵》《映山紅》等作品,以鄉(xiāng)土題材探索中國文化的自然觀。1996年,他創(chuàng)作《三個泳者》《夏日》《水波》及高士、村姑系列作品,表現(xiàn)本質(zhì)純樸的人物在人與自然中、在都市密林及湖水中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對陽光、空氣、水的人文理念的理解。進入21世紀,田黎明在國內(nèi)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并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融入《桃花源記》《嫦娥奔月》《玄奘法師》《上海浦東開發(fā)》重大主題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繪畫語言的新風貌。
編輯:海洋